2007年8月27日 星期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孝 悌 忠 信 礼 义廉


以上這付對聯的出處莫衷一是。有的說是清朝,臨池王半朝為顯示他家有文有武,建造了一座功德牌坊,請蒲松齡題副楹聯。蒲松齡因這王半朝,為人狡詐霸道。就寫了“三朝元老”四字,然後寫下一副楹聯:“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禮義廉。”王半朝以為這是稱頌的,就請了有名的工匠把這副楹聯刻在牌坊上。大家仔細一琢磨,不禁大笑起來。原來,上聯隱“八”,即忘(王)八;下聯隱“恥”,即“無恥”。整個楹聯的意思是:三朝元老,王八無恥。(王半朝排行第八, 人稱王八。又王八﹣烏龜別稱是也)

又有說清初,有人贈降清的明重臣洪承疇一副對聯: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禮義廉。上聯隱“ 忘八”,下聯示“無恥”。洪承疇讀後,差點氣死。

但不論如何這兩個說法都是針對出格的政治人物。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傳統的八德。到了近代孫中山、蔡元培等受西洋教育的知識份子才把它改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而 "禮、義、廉、恥"則回歸四維。

在台北的幾條大道都以這八德命名如忠孝東、西路, 仁愛路, 信義路,和平路,八德路。這些路名從蔣介石時代就存在。但是就找不到禮義路,廉恥路。這是為甚麼呢?據說台灣有大約一半的人恨死了老蔣, 恨死了國民黨。這些人都說國民黨黑到出汁,到底黑到甚麼程度只有台灣人才知道了。不過從蔣介石的出身看來這些傳言大概也不假的(讀者有興趣不妨看看金陵春夢這本書)。要不然老蔣死後不久國民黨的江山也不會給阿扁這小子給搶去。大概老蔣和國民黨諸將多少有讀一點書,把廉恥、禮義放出來讓人天天見天天說。人家天天說自己不說始終有點不好意思吧。阿扁是在這種環境長大, 而且他對中國文化恨之入骨,再加上政客的本性。可知他對廉恥的認知有多少了。

前幾天阿扁又揪住老美的LP一盪盪到南美洲開他的外交高峰會去了。可是這回他可是丟盡老臉了。出國過境被老美扔到天寒地凍的阿拉斯加, 而且只準停五十分鐘。峰會9開始11時人才到齊。阿扁大撤鈔票後,和友邦的聯合公報中支持台灣入聯的條款竟然中途被幹掉了。上台致詞講到一半麥克風竟被搶走,還不準記者發問。到薩爾瓦多國會演講,只有一半人起立鼓掌。而他竟說:"感謝你們, 在我演講時沒敲桌子。” 向來和台友好的巴拿馬現在連過境到尼加拉瓜都不給了。

上次阿扁訪問歸來曾喜滋滋的向國人說,“德不孤必有隣”。這次他回台不知又要引用那一句了。咦!他不是在大力去中國化嗎?,怎會用起孔子的論語呢?

*“德不孤,必有鄰”的意思就是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2007年8月19日 星期日

有容乃大

唐太宗在瓦解了頡利大軍後,為解決戰後的亂局。實行牧民南遷計劃。當時有些大臣並不贊成,理由除了經濟問題,最怕的還是深恐重蹈兩漢時五胡亂華的覆轍。這的確是非常頭痛的問題。長孫無忌等贊成的大臣反覆論証, 翻閱史書。終於找到五胡亂華的原因;當時戰敗南遷的邊彊民族之所以造反,是因為受到不平等的對待,為貪官污吏剝削與凌辱長期積怨而成。只要朝廷真正善待這些民眾, 不只不怕這些人造反,還可安定各邊彊民族的心。

得到這一論証,唐太宗終於下定決心實行這一南遷計劃 。 而且身體力行削減自已的開支, 動員所有高官親身參與南遷作業, 為災民建屋安置生活,迅速安定了戰後的民生亂局。消息傳開,邊彊各族無不臣伏, 一致稱唐太宗為天可汗。“不戰而屈人之兵”,孫子兵法的這一高招再次得到了驗証。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對外的戰爭無數。但大都是為對抗侵犯的被動戰爭。自漢武帝獨尊儒家以後。各朝代的政治、教育都以儒家思想為主。除了幾個窮兵黷武的暴君外,無不以儒家之“仁”為施政之綱。因此你可以看到幾千年來的中國歷史,每平定一次外患領土就擴大一次。反觀近代西方暴力式, 強盗式的帝國如西班牙、荷蘭、英國、蘇俄...只維持三兩百年就瓦解凋零。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歷代統治者的座佑銘。誰違反了這一條不只注定了要倒台而且必定身敗名裂。而唐太宗不只深明此理而且比以歷史上的仁王做的更透徹。他不只為本國人民謀福利也照顧其他與中土文化有差異落後的民族。不只照顧他們的生活、也開放教育培養他們。因此貞觀中後期,上朝的行列中不同膚色、不同口音的官員並列其中。

貞觀後期更是大胆的突破了歷朝的兵家大忌,放棄了以天然地勢為屏障的傳統戰略思想,耗巨資開拓了長安通往西域的大道。把中土的文明加速傳播了出去,促進文化貿易交流,消除了不少因文化差異, 誤解。而產生的民族磨察與戰爭。讓大唐盛世的事實,說服了那些相信以武力來建天下的落後民族,輕干戈重文教。再一次發揮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威力。

領導者超人的智慧,坦蕩的胸襟造就了一個偉大的國家,成就了這萬世流芳的豐功偉績。

二千年前的人就有如此寬闊的胸襟。反觀當今世界上還有些落後國家的一些落後民族,動不動就舞刀弄劍。自己已是國家的多數民族,而且是實行一人一票制的所謂民主政治。卻還不斷用各種手段去壓制少數民族,深怕自己族群的利益被人奪去。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唐太宗只用了二十四年就達夜不閉戶,四夷來朝的太平盛世。而當今這些國家花了比太宗一倍多的時間,卻是吏治腐敗,盗賊, 凶殺案到了人人自危的局面。其他教育、民生、經濟自然可想而知。

落後的民族自然有落後的思想,而落後的思想造就了更落後的下一代。這樣的國家會有甚麼前途,只要不是白痴都會知道。真無奈!

2007年8月11日 星期六


仁王興國

旅居或移居海外的華人尤其是南方各省籍華人都慣稱自已為唐人。世界上不少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有華人聚居的地方都有唐人街(洋人稱之China Town)。我想除了老一輩的華裔或受過華文教育者,大部份年青華裔可能不懂這唐人的由來。知道的人都知道,這是源於中國一個朝代﹣唐朝。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昌盛的王朝。而它的成功正是奠基於一代仁唐太宗王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他的文治武功實堪為後世政治家(政客莫學)模楷。

李世民不只文轁武略, 智慧過人。而且有開闊胸襟,容人所不能容;這才是成就他名垂千古的主要原因。

(一)在平定內亂之後他不計前嫌重用了以前不支持、反對甚至要謀害他的人。魏徵就是一個例子,他曾是太宗王位競爭者太子李建成的謀臣, 曾策劃謀害太宗。李世民不計前嫌且重用了他,而魏徵也成了唐朝名譟一時的諫臣。魏徵死後,太宗傷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鏡矣。」

其二、手握重兵的李靖,在玄武門之變中保持中立不發兵支援李世民。但李世民取得王位後,依然重用他及他的學生李膺。並委為西征的主帥,最後打敗突厥。消除了多年的外患。

(二)寬待敵人:唐軍打敗了突厥並俘虜了突厥王頡利可汗。按理他可以也應該把頡利殺掉。朝中群臣也大都主張殺頡利以慰眾戰士在天之靈。但在幾經人天交戰之後他終於力排眾議,說服群臣不殺頡利。他所持的理由是唐朝興兵討伐頡利是以戰止戰,不是如頡利為稱霸天下而窮兵贖武。他深知草原民族的個性,殺了頡利可以洩一時之恨, 但也給了頡利殘餘部下為頡利復仇而重新結集提供了條件。戰爭打的越久國力消耗越大,苦的是人民。他甚至在頡利病死後封為義王,以突厥習俗火葬之。

(三)平等對待各族:頡利戰敗之時正值草原大旱,連年戰亂加上天災,草原各部落民眾餓死無數。為此李世民設定了一個大胆的計劃:安排災民南遷改牧務農,解救了突厥滅族之災。當時的唐朝經濟基礎並不很好,幾百萬人口南遷所要耗的資源及仍在邊彊收拾殘局的幾十萬部隊的供應,給唐政府帶來巨大的壓力,可李世民還是咬緊牙根扛了下來。這一仁政不止迅速來平定戰後的亂局安定民心,也因此贏得了草原各部落的臣服歸順一致稱他為天可汗。

技術提供:Blogger.

陳年舊事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

Recent Visitor

Visitor count

AD

笑话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