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7日 星期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孝 悌 忠 信 礼 义廉以上這付對聯的出處莫衷一是。有的說是清朝,臨池王半朝為顯示他家有文有武,建造了一座功德牌坊,請蒲松齡題副楹聯。蒲松齡因這王半朝,為人狡詐霸道。就寫了“三朝元老”四字,然後寫下一副楹聯:“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禮義廉。”王半朝以為這是稱頌的,就請了有名的工匠把這副楹聯刻在牌坊上。大家仔細一琢磨,不禁大笑起來。原來,上聯隱“八”,即忘(王)八;下聯隱“恥”,即“無恥”。整個楹聯的意思是:三朝元老,王八無恥。(王半朝排行第八, 人稱王八。又王八﹣烏龜別稱是也)又有說清初,有人贈降清的明重臣洪承疇一副對聯: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禮義廉。上聯隱“ 忘八”,下聯示“無恥”。洪承疇讀後,差點氣死。但不論如何這兩個說法都是針對出格的政治人物。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傳統的八德。到了近代孫中山、蔡元培等受西洋教育的知識份子才把它改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而 "禮、義、廉、恥"則回歸四維。在台北的幾條大道都以這八德命名如忠孝東、西路, 仁愛路,...

2007年8月19日 星期日

有容乃大唐太宗在瓦解了頡利大軍後,為解決戰後的亂局。實行牧民南遷計劃。當時有些大臣並不贊成,理由除了經濟問題,最怕的還是深恐重蹈兩漢時五胡亂華的覆轍。這的確是非常頭痛的問題。長孫無忌等贊成的大臣反覆論証, 翻閱史書。終於找到五胡亂華的原因;當時戰敗南遷的邊彊民族之所以造反,是因為受到不平等的對待,為貪官污吏剝削與凌辱長期積怨而成。只要朝廷真正善待這些民眾, 不只不怕這些人造反,還可安定各邊彊民族的心。得到這一論証,唐太宗終於下定決心實行這一南遷計劃 。 而且身體力行削減自已的開支, 動員所有高官親身參與南遷作業, 為災民建屋安置生活,迅速安定了戰後的民生亂局。消息傳開,邊彊各族無不臣伏, 一致稱唐太宗為天可汗。“不戰而屈人之兵”,孫子兵法的這一高招再次得到了驗証。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對外的戰爭無數。但大都是為對抗侵犯的被動戰爭。自漢武帝獨尊儒家以後。各朝代的政治、教育都以儒家思想為主。除了幾個窮兵黷武的暴君外,無不以儒家之“仁”為施政之綱。因此你可以看到幾千年來的中國歷史,每平定一次外患領土就擴大一次。反觀近代西方暴力式,...

2007年8月11日 星期六

仁王興國旅居或移居海外的華人尤其是南方各省籍華人都慣稱自已為唐人。世界上不少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有華人聚居的地方都有唐人街(洋人稱之China Town)。我想除了老一輩的華裔或受過華文教育者,大部份年青華裔可能不懂這唐人的由來。知道的人都知道,這是源於中國一個朝代﹣唐朝。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昌盛的王朝。而它的成功正是奠基於一代仁唐太宗王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他的文治武功實堪為後世政治家(政客莫學)模楷。李世民不只文轁武略, 智慧過人。而且有開闊胸襟,容人所不能容;這才是成就他名垂千古的主要原因。(一)在平定內亂之後他不計前嫌重用了以前不支持、反對甚至要謀害他的人。魏徵就是一個例子,他曾是太宗王位競爭者太子李建成的謀臣, 曾策劃謀害太宗。李世民不計前嫌且重用了他,而魏徵也成了唐朝名譟一時的諫臣。魏徵死後,太宗傷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鏡矣。」其二、手握重兵的李靖,在玄武門之變中保持中立不發兵支援李世民。但李世民取得王位後,依然重用他及他的學生李膺。並委為西征的主帥,最後打敗突厥。消除了多年的外患。(二)寬待敵人:唐軍打敗了突厥並俘虜了突厥王頡利可汗。按理他可以也應該把頡利殺掉。朝中群臣也大都主張殺頡利以慰眾戰士在天之靈。但在幾經人天交戰之後他終於力排眾議,說服群臣不殺頡利。他所持的理由是唐朝興兵討伐頡利是以戰止戰,不是如頡利為稱霸天下而窮兵贖武。他深知草原民族的個性,殺了頡利可以洩一時之恨,...
技術提供:Blogger.

陳年舊事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

Recent Visitor

Visitor count

AD

笑话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