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33 1/3 轉的 12吋 LP 黑膠唱片 |
我擁有黑膠唱片一方面是對音樂的喜好,一方面是在學習電子技術的過程中因需要而採䐟的。
當年高中一輟學出來打拼,同住的室友中有兩位台灣技訓班學習回馬的朋友。他們是學無線電技術的。那年代電子並不比今天發達,產品主要的是收音機及電視機。他們學的就是修理收音機及電視機的技術。看到他們動手做感覺很好,於是就要求向他們學習。所幸這兩位老師很隨和就答應了,也不收學費。開始就是從學看電路圖,電子零件如電阻、電容器的分辨。也沒什麼特別的理論。然後到半山巴巴剎路的電子街買零件,買工具,接著就按圖銲接。
記得第一個作品就是單管的超外差收音機。當時的半導體還不流行,都是用高電壓的真空管。常常不小心就被電個半死。
收音機做成了,但沒有音頻放大器(Amplifier),要用耳機才聽的到。所以接下來就要學做音頻放大器。也是用真空管。做完初級放大器,還要做後級放大器也叫功率放大器。在學習裝配放大器時所花的錢和時間是最多的。銲接技術要求也很高。靈件佈置不好接線過長都會引起問題。
這是真空管放大器的典型裝置,那三個黑色的東西分別為左、右聲道的輸 出變壓器。一個為電源變壓器。 |
比如在初級放大器(Pre Amp.) 部分會容易引起噪音(雜音 noise)、humming。或正回饋 (Positive feedback) 引起的嘯叫聲。在後級放大方面一不小心如忘了接喇叭就會燒掉變壓器或燒掉喇叭。
這是真空管機的內部接線,每個電子零件的連接都是人手銲接。 |
半年後因為換工作就和這兩位師父分開了。但我並沒有放棄,反而越玩越有興趣。沒人教就只好買書買雜誌看。當時最有名的一本是香港出版的“無線電雜誌”。
會裝放大器了,接下來就追求品質,音質。於是什麼OTL (output Tramsformer Less), OCL (Output Capacior Less) 都玩了。還有喇叭的要求,喇叭箱的要求等等。所花的錢和時間真不是大家所能想像的。
就如喇叭來說吧, 當時一對60W的日本喇叭就要RM120馬幣,在試驗時一不小心接錯線,只聽它慘叫一聲就完了。在裝配OCL、OTL機時損失最慘重。
裝好了 Amplifier 就必須試音,唱盤-Turntable 是必備,開始向人借,後來存了點錢才勉強買了個因運輸過程被壓壞邊的原品 TECHNICS 唱盤。還有唱片等等。你看看照片上的唱片都是真品,“藝聲” 唱片是當年在香港最有名的唱片公司。還當時音響產品的權威美國RCA公司。
我買的那個轉盤 (黑膠唱片唱機) 是最便宜的那種,沒有㡳座,底座自己用三夾板制造。 |
這些都是33 1/3 轉的 12吋 LP 黑膠唱片,那片 “黃河鋼琴協奏曲” 是美國RCA的產品。 RCA 是當時首屈一指的音響產品生產商。 |
以當時當學徒每月四十五元的工資說什麽也不夠用。於是只好改行去做建築工人,日薪五元。有加班時就多一點。但下雨天就沒工開,所以一個月再勤勞也只能開個 26,7天的工。除了流汗還要流血,工地常常佈滿廢鐵釘,一個不小心就會踩到就要去打針防破傷風。收入雖然高了,但也要很省才夠錢買零件。除了雜誌。書本則能省則,不是重要的都不買站在書店看,然後抄記下或抄下。
我窮、命苦,只有爭扎着前進。我的電子知識就是用汗水及腳㡳的鐵釘洞換來的。
就這樣從真空管機、黑膠唱片一直玩到半導體電子電路、集成電路、數碼電路。直到進入大學後就沒有玩音響了,而是以數位電路為主如數位儀器,微電腦及編程等。
說實在很多玩過音響的人都會懷念真空管機及黑膠年代。管機所產生的低音那是半導體機所難以比擬的。高音的表現更是連拉小提琴的手指在動都感覺的出來。更重要的是黑膠的高傳真度是否數碼音樂所難匹比的。
0 评论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