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隱惡揚善這句話出自中庸釋義8第六章 舜其大知也: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以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稱讚舜帝不只有大智慧,而且喜歡親近民眾聽取各方言論。隱藏對方的缺點,而宣揚對方的優點。處事折衷不極端。

隱惡的本意是給犯錯的人有改過的機會,而揚善的目的是鼓勵人們多做好事。這裡的“惡”字是指缺點,而不是惡行,壞事。目的在於給有缺點的人改過的機會。

但是現在的人學東西學一半,聽話聽半句。特別是佛教徒。把這 “惡” 理解成壞事。於是鼓勵大家對甚麼事都不過問。來說是非者,即是是非人。把所有受害,受壓迫者的投訴都當成是說是非的人。不是不理不睬,就是數落來人一番,要不然就是一番因果論把人打發出去了。稍為好心的也許會叫你去求菩薩。

在小乘佛教來說,這是對的;人間的一切都是苦多樂少,都不應留戀。所以有甚麼甜、酸、苦、辣,是非、過錯都一概不理,一心修行脫離輪迴。也唯有如此出離之心才能成就小乘阿羅漢果。若果真你有這心那就應遠離世俗生活,到荒野地偏人少的地方修行。

但是現在的人,連小乘的門路都沒摸到。就掛了個比人還高的大乘招牌,鼓勵大家行善積德。學菩薩發願,甚麼捨身喂虎,搳肉喂鷹啊,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講的天花亂墜,好像他就是菩薩再生。

等到有人來求他,他搬出的就是上面所說的那套,數落來人一番,駡人業障鬼。再來就是要人放下,不要糾結了。

只要在人間就有是非。對小是小非,個人恩怨, 人們都鼓勵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對一些大事大非,影響公眾或他人利益的事,如果以小乘佛教徒的思想來對待,那不只害人不淺,也是在鼓勵幹壞事。

例如在一群人中,有個私德很不好的人。自私,喜歡騙人,所做的每一個事業都幾乎打上官司。我想最好就是把這個人趕走,以免其他不知就裡的人被影響受害。如果沒有辦法趕走他,那你最少也要讓自己的朋友提防着。我想這並不違背甚麼道德、戒律。

我本身就是身受這種似是而非思想禍害的人。那年我在霹靂州一個小山城生活。業餘也參加佛教活動。我參加的那個團體中有位佛友,長的相貌端正。對人温文懦雅,很有禮貌。出手也大方,常常請佛友喝茶。對佛教也是畢恭畢敬。他在這個組織裡活動比我久。

但是他有個缺點。當佛教作籌款活動,他常常把票券拿去後久久不歸還。甚至在活動結束後也不結賬。但他的這個缺點 (包括其他缺點) 卻從來沒人告訴我。包括介紹我入會的人。

後來就和他一起去東北部投資煙草種植。結果不只浪費了許多時間,還賠掉了一輛買不到一年的新車。後來才得知這個人計劃多多,做過許多生意卻沒有一次成功。他的弟弟更大膽,還經常在泰馬邊界走私,及幹非法勾當。

如果當年有人提醒要我注意這個人的人品,也許我不會遭受損失。還好我發覺的早,很快就和他攤牌切斷關係。不然損失一定更大。

有些人也許會說,為甚麼不能這個人教育好。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個人從小到大受了多少教導和規勸?到出來社會還要作惡,你說他能改變嗎?佛尚且不能渡盡眾生,一介凡夫,你又有甚麼能耐?

世界上作大奸事,巨大的貪污犯有那一個是沒有受過教育的?這些作奸犯科的人受過高等教育者還佔大多數呢?

遇到不合公理,貪污凟職的事都不願出聲。就因為你要 “隱惡揚善” 的功德。我真看不出這有甚麼功德?

等到發現問題才來應對,就像發現病了才看醫生醫治一樣,效果難測,搞不好要切切割割。所謂防微杜漸。要減少社會的人事公害,要社會安寕。我認為在選領袖時就必應非常小心。對人格有缺失的人,不論其才能多高都不應讓他成為領袖。養虎為患,禍害無窮啊。

霹靂州政權變天就是因為三幾個道德有問題的議員導至的。還有中途變節的不少反對黨議員,都不是因為政治理念改變而變節。甚至他們是不是真有政治理念,人們也不知道。但人們所知道的是這些議員都有私德問題。有因養小三而背上債務的。有因揮霍無度而欠債累累的,有貪財好色的...不一而足。

所以別濫用及亂套 “隱惡揚善” 這句話。在人間就是有是非,有是非就要抑非揚是,尤其是大是大非,關係公眾利益的。




Related Posts:

  • 別忽悠神佛了!(2)別忽悠神佛了[ 1 ] [ 2 ] [ 3 ]現在的人, 進寺廟燒了把香, 對着神、佛像叩個頭,就說自己是佛教徒了。洗個禮就是基督教徒了。天天準時定向做幾次禮拜祈禱就是XX教徒了。你問他甚麼是神?甚麼是佛?你為甚麼要信他?你為甚要拜他?我看他就會一個頭兩個大了。很多人就這樣糊裡糊塗的成了迷信的、瘋狂祟拜的宗教徒,迷失了正道。有些更成了政治野心家的炮灰、替死鬼。黃巾之亂、太平天國之亂、達賴喇嘛政教合一的舊西藏社會以至今天戰亂不斷的大部份回教國家… Read More
  • 迴向功德有位朋友問我甚麼是“迴向功德”。不管是顯、密佛教,在活動完畢以後必定有“迴向功德”的祈禱文。這“迴向功德”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中的普賢菩薩十大願。這十大願為 (1)、禮敬諸佛。(2)、稱讚如來。(3)、廣修供養。(4)、懺悔業障。(5)、隨喜功德。(6)、請轉法輪。(7)、請佛住世。(8)、常隨佛學。(9)、恆順眾生。(10)、普皆迴向。密宗把它濃縮為七叫“七支供養”。這七支為:(1) 禮敬諸佛。(2) 廣修供養。(3) 懺悔… Read More
  • 啊,法師!哄動一時的新加坡明星和尚,明義法師案終於有了結果,在十月被判罪名成立,入獄二年。宣判後據說有數千信徒簽名為他向法庭求情。雖然他們還有上訴的空間, 但以新加坡的著名的嚴明司法制度,翻案的機會微乎其微,減刑或有可能。明義法師被判表罪成立的4項控狀是..2004年5月17日,擔任仁慈院監時,不誠實的批准把5萬新元借給不合貸款資格的楊志恆,失信那筆款項。 2004年5月17日,與楊志恆串謀偽造付款單,虛稱仁慈貸款5新萬元給曼陀羅佛教文化中心。 2007年… Read More
  • 密宗•迷宗一個藏密居士的無奈感嘆(轉載文章)Unhappy experience of a Varjayana disciple這是偶然在網路上看到文章。裡面的內容相信凡是有理智,有心追求真理的人都有同感。這位居士憋了十年。我可是憋的比他更久。我燒掉的佛書和送走的佛像也不知多少。但是隔一段時間, 又有人送來。看了這篇文章,你就知道現今的佛教是如何的不堪。和這位居士一樣很多人都被和尚那一句,不可批評出家人的咒語給唬住了。所以即使見到許多、非常,不如法的事也都… Read More
  • 隨喜功德普賢菩薩十大願和密宗的七支供養中都有“隨喜功德”。主要是對治人的傲慢和嫉妒心。在龍樹菩薩所著的“大智渡論”中對“隨喜功德”有如下的描述:『譬如種種妙香,一人賣一人買,傍人在邊亦得香氣,於香無損,二主無失,如是有人行施,有人受者,有人在邊隨喜,功德俱得,二主不失,如是相名為隨喜』,.......要成佛, 永脫生死淪迴的痛苦得大自在快樂,必定得福慧雙修。守戒、習定可生智慧。行善積德可獲福。可是很多人行善、佈施只為求一己、一時之慾樂, 不顧後果,不識行… Read More

0 评论 :

技術提供:Blogger.

陳年舊事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

Recent Visitor

Visitor count

AD

笑话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