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5日 星期三

一將功成萬骨枯
[ 1 ]  [ 2 ]  [ 3 ]


隋、唐史是一部推翻暴政建立新政的革命歷史樣板。史上有許多推翻暴政的革命事件,但像李世明這樣, 在推翻舊政權後,能迅速安邦定國;施史稱“貞觀之治”的良政,使國家的政、經、文、教迅速興盛,,打通絲綢之路,拓展國際貿易,使國家聲名遠播, 萬邦來朝的功績者實在不多。

常言道:“天時、地利、人和” 乃世事成、敗的要素。李世明的成功部份得益於隋文帝所建立的基礎。 隋朝是短命的朝代, 前後只有兩任君主。隋文帝是個明君,他在位年代,國家的蓄備已達到50年之巨。然而到他兒子隋煬帝時就因好大喜功而迅速敗散。

由於隋朝兩代間隔很短,施政反差太過強烈。所以李世明的父親能很快的聚集起許多前朝優秀的人才,迅速推翻及平定各地的反叛勢力。李世明在接手江山之後,得益於這些忠心又優秀的文才、武將。對內做到夜不閉戶。對外平定外侵,開疆擴土,唐朝勢力一度擴展至今日蘇俄的貝加爾湖。今日朝鮮半島也是當年唐朝的疆土。

當然李世明的個人特質也不能忽略。除了才智過人,能納諫是他的另一個優點。唐朝名臣魏徵就是李世明最敬畏的臣子。有些政治人物一上位就不可一世,聽不進旁人一言半語,甚至演變成順我者倡, 逆我者亡。當人們知道領袖不納忠言後必然都會離開,只留下進讒言的小人,最後亡己, 亡黨, 甚至亡國。馬哈廸和巫統就是一個現代典型的例子。

魏徵死後唐太宗對魏徵的悼詞成了千古名句。唐太宗曰: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善待部下,賞罰分明,這是所有領袖必備的風範;不管是政治領袖或是企業家。這世上能同甘的人很多, 能共苦的人也不少,唯觸能同甘共苦的卻少之又少。唐太宗對出生入死的伙伴除了論功行賞外,貞觀十七年唐太宗以:“為人君者,驅駕英材,推心待士”,命名畫家閻立本為24位建國功臣劃像並供俸於凌煙閣內,以資懷念。唐太宗則常常到凌煙閣對着這些畫像, 回憶、懷念當年共事的情景。


唐朝24位開國功臣

(1) 長孫無忌(文) (2) 李孝恭 (3) 杜如晦 (文) (4) 魏徵(文) (5) 公房玄齡 (文) (6) 高土廉 (文) (7) 尉遲敬德 (8) 李靖 (9) 蕭瑀 (10) 段志玄 (11) 劉弘基 (12) 屈突通 (13) 殷開山 (14) 柴紹 (15) 長孫順德 () (16) 張亮(文) (17) 侯君集 (18) 張公瑾 (19) 程知節[程咬金] (20) 虞世南 (文) (21) 劉政會 (22) 唐儉 (文) (23) 李績 (24) 秦叔寶




[ 1 ]  [ 2 ]  [ 3 ]

0 评论 :

技術提供:Blogger.

陳年舊事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

Recent Visitor

Visitor count

AD

笑话连篇